培训同样是如此。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各种需求,混合了各种学习形式、调动了各种专家资源,真正进行交付的时候,学员感受到的,就是面对面那几个小时或者几天。这段时间里,是不是让学员们觉得有料、有趣、有成就、有感动、有欢笑,是我们做出一个完美培训产品的“关键时刻”。
让这个关键时刻完美的元素有很多:讲师风趣幽默的演讲、温馨的环境、专业美观的PPT等等,其中最最核心的一点,毋庸置疑,是“互动”。 在这篇文章里,我们要介绍课堂上的互动设计需要遵循的四条黄金原则。
如果我要走进一间培训教室,被告知我只能带两样东西给我的学员,我会选择为我的学员一张空白的纸,以及一只笔。因为这样,我就可以设计出和任何主题都相关的学习活动。
目前大多数讲师都对学生的“书写”动作放任自流,也就是我讲我的,你自己在学员手册上随便记。其实,“书写”动作相比“倾听”是更有效的学习动作,因为它调动了更多的感官,让人的注意力更集中。你或许可以边听边走神,却很难边写边走神。 更重要的是,与“倾听”比起来,“书写”和分享一样是个学员自我建构的过程,讲师的信息被学员吸收,变成自己的语言、图形、和符号被记录下来,会更有意义。
我们需要改进的,是不要再让学员自发地,在满满的手册边缘记录各种信息了,设计单独的、不受打扰的记录时间,留出单独的空间(空白的学员手册上、索引卡上、贴纸上、白板纸上等)进行记录,并且有机会分享自己记录的内容。
黄金原则二“短”优于“长”
上个星期,我刚刚辅导了某家企业的课程开发项目,企业的培训管理者告诉我,他们在请专家开发课程的时候,要求必须是以研讨为主,因此很多专家的课程里都有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环节。我对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没有异议,但是里面一个很大的问题是,专家们把小组讨论的时间都设置成了20分钟,甚至最长的讨论需要1个小时。我问他们讨论的效果如何,他们告诉我:“讨论一会,发现学员进进出出,有的时候走了一多半的学员。”
没错,这种设计的最大问题是,单个活动的时间太长了。多位学习体验设计的大师们认为学员自己完成一种工作(例如阅读、讨论、书写)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。原因很简单,超过10分钟的单一活动就没有办法确保学员还能集中注意力了。
#马上就用#
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的活动切成10分钟以内的小模块。下面是几个有用的小技巧:
· 如果你需要学员阅读一大段文章,例如十几页的Word 文档,你可以把文章切成5-6段,小组的成员每个人负责阅读一段,并在2分钟后,分别把自己负责的内容讲给小组成员。
· 如果你的讨论需要的时间确实很长,可以考虑把大的问题切割成几个小的问题,请各个小组讨论1个问题后就进行汇报,之后交换组员讨论下一个问题。
· 如果你的讨论没办法切成小的讨论题,只能是一个大问题,那么可以考虑在讨论了10分钟后,暂停,请每个小组派遣一个“大使”去另外一个小组交流一下意见,2分钟后,“大使”带着其他小组的反馈回来,小组接着进行讨论。
· 如果你有20几页PPT必须要讲解,大概需要30分钟的时间,建议你在讨论10分钟后,暂停,请每个人在纸上记录一下到目前为止,自己收获最大的1个知识点,并且与他人交流。交流之后,再进行下个10分钟的讲解。
John Medina 是一位优秀的分子生物学家,在2008年出版了《Brain Rules》这本书,在书里他提到肢体运动不仅仅使得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壮,也使得我们的头脑更加强壮。 所有人都知道在起立的时候,人的头脑更清醒,那为什么我们的培训,除了上下午各一次的休息时间,都让学员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呢?
很多培训师会在(且仅在)下午开始培训的时候说:“下午我们容易困,让我们活动一下吧。”我的建议是不要这样说,讲师的嘴里说出“容易困”这几个字,会降低学员的学习动机,而且,让学员跳跳小鸭子舞的最大风险是:它和培训的内容无关。
#马上就用#
下次再进行培训的时候,可以使用这个“坐下-起立”的小活动。假如我们是下午开场,我会请全部的学员都起立,然后说:“上午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内容,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好玩的小活动,看看大家记住了多少。一会我会问问题,如果你知道答案,那么请坐下,然后再站起来。”
“第一道问题:如果你还能记起老师讲过的**原则是什么含义的话,请坐下并起立”。会有学员一动不动, 但是很多学员会坐下,然后在迅速站起,这是个有趣的活动,大家很好奇都有谁坐下了,还有谁一直站立等。然后我会请同一小组的人迅速在内部分享一下答案。 分享结束后,进入下一道题。
在问完所有的问题后,上午的知识点顺利复习完毕,同学们通过几次坐下和起立,会变得精神十足。
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应该是让全部的学员都参与进来的,而不仅仅是其中的1-2名学员参与。我在我设计的课程中,很少有"提问并请学员举手回答"这个最最常见的课程环节。为什么呢?因为提问并且请学员回答,意味着只有1-2个学员在这个环节真正参与了互动,大部分学员都还是被动旁观的角色。他们可以毫无压力的溜号走神。如果你的课堂大多数都是提问的设计,那么意味着除了那几个特别爱发言的学生或者几个被你点名的“倒霉蛋”,其他人没有参与任何实质的互动。
如果我们各个环节都让学生全部参与的话,那么大多数学员都会保持注意力,并且从参与中受益。